北京
城市
商业

朝阳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从当年的郊区,发展到今天的CBD。朝阳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关注者
119
被浏览
132,029

22 个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朝阳区几十年前是什么样子,变化太大了。举个例子,京广中心所在的呼家楼和东大桥之间有个地名叫关东店,现在呼家楼和东大桥之间只有大马路两边几座大楼,万通SOHO什么的,关东店这个地点已经完全没有显示了。东大桥有个蓝岛大厦,1990年代朝阳区东部老百姓最喜欢去的商场,比燕莎赛特接地气得多,类似西边的城乡贸易中心。可是其实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初,这片最有人气的商场是关东店百货商场,而蓝岛前身东大桥百货商场当年不如关百。东大桥之所以叫东大桥,是因为这里本来有河有桥,河还不窄有人说和亮马河差不多,是文革后才变成了地下暗河。蓝岛东北方向是方向乱糟糟的路口,旁边一个公交车站场,再旁边有个破院子里面有几排破平房,紧里头有两座大概五层的老居民楼,这个破院子是农业部家属区,是上个世纪农垦部家属区最后的残留,当年农垦部家属区相当大,今天却只剩下几座破房子和里面耄耋之年的住户了。我一个八零后为什么了解一点东大桥关东店地区的过去,因为我妈三姑是农业部第一任部长的秘书,她的妈妈也就是我妈妈的奶奶带着一大家子都住进了农垦部宿舍,我妈也是在里面长大的,我自己睡的还是有起码五十多年历史的农垦部的编号钢架木板床,那木板真结实。

朝阳区在1949年前基本都是农村,过去七十余载朝阳区每处的变化都是天翻地覆的,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都看似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又和当下有千丝万缕联系。比如酒仙桥,现在那边一般人知道的就是丽都饭店,不远处有个大山子,有个著名的798,前些年是年轻人来北京必去的打卡地。我上高中的时候每个周末坐公交回花家地的家,都要路过酒仙桥,印象中那边是大片五六十年代建成的老式住宅楼,还有几个外资企业的厂区,西门子,好像松下还是哪个知名日企也在那边,我妈告诉我那边是毛时代的电子城,北京半导体产业当年都在那里,那些破楼里住的很多是老工程师;这几年我才知道,大名鼎鼎的京东方前身就是酒仙桥的北京电子管厂,京东方几十年的发展史都和酒仙桥地区关系巨大。

至于朝阳区怎么发展起来的,真要认真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要去查区志,查档案,我对1990年代之前的朝阳区发展过程并不够了解 。但是个人感觉,朝阳区发展起来,最关键的有毛时代两件大事:一件是1950年代北京把大量工厂放到朝阳区南部,也就是现在北京市cbd一带及其东方,朝阳区北部还建立电子工业厂区,也就是前面说过的酒仙桥大山子地区;另一件是1958年把首都机场放到了朝阳区东北方向,而进城的所谓“迎宾路”正路过现在的三元桥和四元桥。

工厂落户,让朝阳区一个原来几乎完全是农村的区拥有了大量工业人口,包括技术工人、专家和随迁家属已经做配套生意的小市民(很多是河北人,也有一些甚至是江浙人,我亲戚里这三种朝阳区人家都有)。年轻人很难想象格外现代的中央商务区不过二十年前是和早年沈阳铁西区一样风格的灰头土脸的工厂大院,当年从光华路往东走若干站地,沿途只有红砖和青砖的院墙,一个门脸房都没有,那种压抑感现在不可想象。不过那是工业化早期必须经过的艰辛历程,英美莫不如此,英美很多城市中心也有压抑的老厂房。

另外,建国十周年前夕十大建筑里两个重要建筑,工人体育场、工人体育馆和农业展览馆都放在了朝阳区。工体和农展馆落户朝阳,让朝阳区成了北京城里市民会去的地方(我记得1990年代我上小学的时候还有朝阳区老人管进老城区叫进城)。

农展馆落户朝阳区近三十年之后,1987年和林业部分家独立的农业部从现在和平街林业总局大院搬到了现在长虹桥路口的白色办公大楼里,全国文联大概也是那时候落户长虹桥路口的,而团结湖小区作为改开后北京第一个大规模居民小区在1980年代初落成,很多部委宿舍都在里面,我家1985年到1988年也在里面住过三年,两家合住,也就是一个单位两个年轻干部各自带着家属共住一个小两居,一家一间十平米左右的卧室,饭厅厨房厕所共用,当年和我家合住的小叔叔现在已经是退休老司长,而某个当年住在旁边楼里还让我爸去他家喝过酒的别的部委的小年轻现在已经是四川省一把手。朱相当总理的时候我们已经搬离团结湖十几年,当年单元房里六楼的老处长广东人老陈已经成了部长,我的奶奶是个文盲,但是新闻和东方时空里一出现老陈,奶奶还是像老熟人一样对着电视打招呼。

当年朝阳区还有西坝河也是比较早的新建居民小区,我家1988年之后在里面住了十年,我认识的前辈里有劳动部和国管局的人,应该是里面不少居民楼也是各中央机构宿舍。我妈有个同事老大姐叫许大姨,一个离异的中学老师住在国管局宿舍楼(西坝河东里河边草地后面大概三座三角形高层中的其中一座,楼号好像是121或者125)里两居室,她爸妈住楼上三居室,当年偶尔我爸妈晚上都没时间回家做饭,我先到许大姨家吃饭,偶尔看见她九旬高龄的父亲也在,老人家好像还洗凉水澡,洗完光着膀子出来,我妈来接我他还跟我妈说当妈不容易。直到老人去世发讣告才知道,他是沈阳和平解放时候投诚的国民党守军长官许赓扬,住国管局的房子是因为他是国务院参事。小时候看见的光膀子老头儿居然是历史书里的人物,不过其实也没啥,估计我小时候街上见过很多进了历史书和课本的人,只是我不认得他们。

另外当年西坝河住了很多文化界名人,王朔当年就住那里,那边当年有个饭馆是宋丹丹开的,我有一年暑假学雷锋跑到家对面居民楼里擦楼梯,出来两个汉话流利的维族老太太夸我,讲话语言完全是毛时代革命老干部的语言,估计也是中央文艺团体老演员。1990年前后有个电视剧《好爸爸坏爸爸》,当年家喻户晓,那时候有一天我爸带我在小区花园玩,看到一个小孩,我爸说就是电视剧里那个小孩,估计他家或者他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也在小区附近。

朝阳区后来居民小区越来越多,在1990年代变成了北京市工作居民的主要住宿地,有点像现在的大兴昌平。1990年代初期比较有名的住宅小区是亚运村和方庄,然后惠新里芍药居等等向外扩张,到了1990年代后期望京和花家地就热起来了。这些新建小区里居住的社会地位较高的朝阳区居民,对朝阳区文教和消费的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包括很多年里的公款吃喝)。

如果说大量工厂的落成让朝阳区在1950到1990年代间的半个世纪里成了北京的工业重镇,而1958年首都机场落户朝阳区东北方向和迎宾路从朝阳区穿过,则奠定了朝阳区在21世纪的地位。

首都机场一号楼建成没几年,1960年代北京第二使馆区就落户到了农展馆到东直门一带以三里屯为中心的区域。这里现在是闹市,当年是城区边缘,1960年代上山下乡有些城里知青插队就在朝阳区现在三环外的人民公社里。当年把使馆区放在东郊,肯定也是考虑来去机场方便,而且过往不经过市区,搞沿街欢迎欢送不影响市区交通,也能避免外国使节混迹闹市刺探信息。十几年后改开时代到来,围绕着朝阳区的使馆区,三元桥和亮马桥一带、工体三里屯一带以及雅宝路一带一下子成了北京乃至全国中外交往的中心。洋人和客观出现的买办阶层(并不全是贬义,那个阶段里买办有存在必要也对中国帮助巨大)通过外企、国际组织、三里屯酒吧街等等各种形式深刻影响了北京社会和中国经济走向,当然也引来很多人的骂,记得当年《中国可以说不》一类书籍往往对使馆区一带的中国女孩一顿痛骂,这些区域里出现的欧美日人/港台新菲律宾人/大陆买办阶层/普通大陆人/大陆叫花子的具有殖民地色彩的社会阶层确实刺眼。这之后很多年里,甚至直到现在,朝阳区是北京相对最精致奢靡也最虚伪轻浮和崇洋媚外的区,和以前那个工人阶层为主、满嘴脏话混不吝但是质朴真诚的朝阳区人形象大相径庭。

话说我小学初中都是在朝阳区和平街上的,很多同学各种脏字使用颇为熟练,我当年一直以在教育落后的朝阳区为耻,去趟天安门广场都觉得那么多东城西城小朋友觉得不好意思(小孩子的幼稚想法当然现在看来可笑),偶尔跟爸妈去海淀区探友,海淀区小朋友斯文而富有逻辑性的谈吐让我汗颜和有点不自在。好不容易高中考进了西城的北京四中,摆脱了朝阳区教育系统,但是却发现城区同学有些城府颇深,人情味相对淡薄,倒让我怀念起朝阳区学校里自由自在嬉笑怒骂的日子。当年的男女老少朝阳群众,真是个性洒脱。

1980年代开始,长城饭店、昆仑饭店、亮马河大厦、京广中心、兆龙酒店、国贸中国大饭店等一批北京最早的四星级五星级涉外饭店陆续开在了朝阳区,大量外企和金融贸易领域国企开始聚集于此(比如是京城大厦里的中信集团),燕莎这个北京第一批现代化高档商场之一也开在了朝阳区,1990年代中期三环路亮马河一带是北京现代化建筑最密集最像国际大都市的地方(虽然规模和现在相比少得可怜),1990年代前中期大陆流行音乐MV很多取景都在那里的几栋楼之间,尤其是长城饭店,北京最早的玻璃幕墙建筑。

1990年代末开始,朝阳区开始了相当彻底且迅速的去工业化过程,大约十年时间里焦化厂、北京汽车厂等等朝阳区引以为豪的重要企业都搬走了,留下的巨大地块不久换成了现代化玻璃幕墙大厦林立的景观,只有少数老工人留在还没拆的临街宿舍楼里,在闹市里在注目中等待着被遗忘。朝阳区的经济开始变成资本尤其是外资主导,大大小小的海外集团在朝阳区设立它们的中国总部,显眼的大厦更是很多由外资持有(当然有一些是爱国华侨,比如拥有国贸中国大饭店的马来西亚富豪郭鹤年)。朝阳区开始充斥着金领白领年轻人和他们的一个个圈子,金融圈时尚圈影视圈公关广告圈等等,朝阳区和临近的顺义区也变成了北京的富豪聚居区,对财富的追求和享受成了朝阳区的主旋律。朝阳区和二十多年前相比已经完全变了副模样,相比之下,同样是近郊区变成核心城区、人口也差不多规模的海淀区就风格大不相同,旧时代的遗留被保存得完好得多,很多大院从1950年代甚至更早创办时到现在几代人生生不息,保留着大量早年的生活形态。

近几年中国和欧美日韩的关系出现重大转变,中国产业加速持续进行,外资在中国尤其在北京势力越来越不占优,加上疫情影响,朝阳区也出现了大量外资机构撤离,我做办公楼租赁的表哥去年告诉我朝阳区包括中央商务区的办公室空置率很高,远不如海淀区。北京和朝阳区的优势区位是不会变的,朝阳区需要在更加国人自我主导的时代找好定位,让在北京的有识之士尤其是年轻人在朝阳区施展才华而不是仅仅在压力和诱惑中迷失自我,也希望朝阳区能在继续发展中多多少少有点返璞归真,这或许是许多朝阳区土著和北漂的共同心声。

编辑于 2022-06-03 10:09

朝阳区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它的中心(区政府)离城区近,就在朝阳门外几百米的芳草地。

朝阳区的前身是东郊区,范围是北京东城墙外一直到河北省边界(当时的通县和顺义都是河北省的)。50年代,东郊区的安定门关厢、东直门关厢割给了东四区,朝阳门关厢割给了东单区,东便门关厢和广渠门关厢割给了崇文区。(关厢指的是城门外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后来,东单区和东四区合并形成了东城区。然后东郊区也要改制成朝阳区。那么问题来了,为了管理,这个新的区需要一个政府驻地。

海淀区的政府驻地在海淀镇,丰台区的政府驻地在丰台镇,都是以一个人口比较多的城镇为中心发展的。但是朝阳区范围内只有乡村,并没有一个合适的城镇安放政府。本来朝阳门关厢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但是已经给东城区了。

那没有办法,最后北京市只能把东城区的朝阳门关厢重新划进朝阳区,并且把区政府安放在朝阳门外。

(如图是东崇合并前的旧东城区,可以看到安定门外和东直门外都是东城区范围,只有朝阳门外不是)

通县和顺义划入北京市前后,割了几个乡给朝阳区,才形成了现在的朝阳区范围。包括现在的首都机场,也是顺义割给朝阳代管的。

朝阳区的范围从此北至孙河,南至小红门,东至金盏,西至安贞。和海淀区划城而治。

由于北京城内地方不够用,那么自然而然要开发郊区,所以朝阳门关厢(吉市口、神路街)、三里屯、大北窑等地自然而然会被改造成城区。

最早是工业区,然后工业区肯定要给工人配套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城市。

东城区的最北点在北三环外的安贞苑。过了安贞苑就是朝阳区的地界。早期这里都是垃圾堆、坟场等,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城镇,所以在亚运会前夕,选择了北面的这块地方进行开发。如果没有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加持,北面的开发会比东面晚很多。

但是,直到今天,朝阳区仍然有一半以上的面积是行政意义上的乡村。因为朝阳区太大了,想开发完还需要很长时间。

(黑庄户乡,过了这个牌子就是通州区了)

(黑庄户乡政府附近)

(黑庄户乡的一个村子)

(小红门乡三台山居委会)

编辑于 2019-04-30 15:08

真正的发展主力我觉得是奥运会。

我家在北四环京藏高速西边,过马路就是朝阳,可以说是看着一点一点起来的。

90-95年,我家这里还有菜地和晒小麦的,

95-00年,各种拆,各种圈地,

00-08年,疯了一样的各种盖,体育场馆,地铁,奥森公园都是那会儿起来的。

09年以后发展速度明显变慢了,是征地速度,不是建造速度啊。

一方面是老百姓有时候狮子大张口,另一方面也是暂时没有着急的政治任务了。

最好的参照系就是望京,南北两边明显差别。。。

北苑就更别提了。

编辑于 2019-02-21 11:34

简单,亚运会加上cbd建设。

当时中国正从工业时代转向cbd商务时代,刚好,大北窑有地方,当时报纸刊文,说北京应该在大北窑一带建设cbd。所以,也就是这样,朝阳进入cbd时代。

当时中国城市主要干两个事儿,一个是搞电子信息工业,这个事情,当时依托高校,落户中关村。另一个就是商务区,就是国贸。

一众国资,外企也就落户朝阳了。

至于为什么是朝阳大北窑,很简单,一个原因是因为近。新城开发有一个研究结论就是,越近的新城,风险越低。越远的新城,风险越高。

编辑于 2022-05-29 00:07

朝阳真正开始现代化发展是在1990年,在此之前朝阳是妥妥的郊区,有大片的农田和一些工厂。

北京北部的亚运村和东部的CBD都是在1990年左右建成的,但是没有亚运会,CBD照样发展,而亚运村肯定不会有,所以朝阳第一个发展机遇就是1990年亚运会。得益于亚运会,北三环到北四环之间从一片荒地发展了起来,而与此同时东三环的CBD也拔地而起。老一辈北京人可能对“大北窑”这个名字更亲切,但年轻人会对“国贸”“CBD”更熟悉。

朝阳第二个发展机遇是2003年地铁13号线的开通,带动了东北部的望京发展。21世纪初,北京市决定继续向北扩张,并以此为目的修建了13号线,这条城铁途经望京的边界,望京也从一个连像样的马路都没几条的地方,发展成了今天的样子。

朝阳第三个发展机遇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市向北扩张的策略下,比亚运村更靠北的地方又出现了一大批奥运场馆,同时也出现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奥林匹克公园和奥森公园。

奥运会之后,又经过不断的发展,朝阳成为了如今北京最为时尚、现代化、繁华的区之一,成为了今天的样子。

不过,尽管朝阳经历了不断发展,但是由于自身面积过大(霸占整个城区的东部),仍然有许多城市化的未竟之地,农村面积占了全区的四分之三。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去与顺义、昌平交界的孙河乡,或者去与通州、大兴交界的十八里店乡感受一下,你会惊叹:这也是朝阳?

所以,朝阳在1990年以后的确发展起来了,但由于面积过大,所以仍有大片的未竟之地。

发布于 2022-05-28 21:15

朝阳区的发展,可以粗暴地分为3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日占时期,日本人在北京西郊规划了以机关办公、居住、商业等功能为主的西郊“新街市”,又在北京城以东规划了东郊“新街市”。东郊新市区以工厂为主,生产铁路器材、家具、纸张、啤酒等产品。

我们对应现藏于北京档案馆的当时的东郊新市区规划图,可以看到约100年前北京东部,东城、朝阳一代的整体规划,里面涉及面粉、酱油、啤酒、毛织、烟草、铸造、造纸、制药等多个基础工业。东郊工厂地带成为朝阳区在建国后发展工业的基础之一。大概双井、百子湾、九龙山、大郊亭这一片区,都是早期的工业区。直至后来,北京焦化厂也在这附近。

第1阶段:

1949年-1959年,建国初的10年,是奠定朝阳区涉外、工业基础的10年。

1952年,北京恢复了东郊区的命名,同年,将各个数字命名的区,改为文字命名。

1955年,北京开始以日坛公园为中心,规划建设第一使馆区。

1958年,国务院批复,将东郊区改名为朝阳区。

1959年,顺义区境的首都机场地区划入朝阳区管辖。

这10年里,除了使馆区、首都机场,还规划了早期的重工业,在朝阳区建设了4个工业区:

1、半导体电子管-酒仙桥工业区,718、738、798厂

2、纺织轻工-八里庄纺织工业区:京棉一厂、二厂、三厂

3、炼焦化工-垡头工业区:北京焦化厂

4、机械-双井工业区:北汽、北内、北齿

第2阶段:

1960-1990年 这30年基本奠定了朝阳区未来的发展格局

1962年,日坛区域的使馆区已接近饱和,就选取了东直门外三里屯这一区域建设第二使馆区。

也因为涉外接待、外事活动的不断增多,形成了大量的经济贸易的需求。各类涉外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展中心、购物中心需要建立。

1964年,中国首个涉外商场——北京友谊商店建成开业。

1983年,北京首个涉外五星级酒店-长城饭店建成开业。

1984年,北京获得第11届亚运会举办权,这是北京乃至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性赛事。亚运村选址朝阳区。京伦饭店开业。

1985年,朝阳区开始重点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加速利用国外资。北京国际展览中心(静安庄馆)建成,在建成后的多年里,都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展览馆。

1990年,亚运村一炮而红,成为早期的富人集聚区。各种外销公寓、别墅层出不穷,比最早整体规划的方庄高档了不只一个档次。同年,北京当时最高的建筑京广中心建成开业。

第3阶段 :

1991-

从使馆区到涉外饭店,到涉外经济贸易,朝阳区敏感地抓住一次次地发展机会,不断利用外资,到上世纪90年后期,已经成为北京外资企业、合资和三资企业最多的区域,没有之一。

1992年,国贸中心建成,成为当时外资企业必争的两个办公楼之一;

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资和促进北京市经济中心建设,2000年,北京选址以国贸中心为圆点,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CBD)。大北窑也从曾经的公交总站,变成了国际顶尖企业集聚地。

可以说,朝阳区走过的这些道路,是每一步都没走弯路,每一步都紧跟时代步伐,时刻紧跟市场需求,时刻根据发展情况及时调整。

一个做装修设计的,天天聊这些有的没的,你就知道设计其实并不是一个只会画图的行业了。关于装修设计,咱还是在行的,有问题尽管来问我哈。

发布于 2023-09-25 11:51

先有机场选址

后有使领馆区(外国人用到国际航班多,当然使领馆区就近机场规划)

各国外事人员聚集地

华人华侨国际友好人士来华投资

中资加入共同建设

发布于 2023-10-11 23:22

1.0 50-70年代

最开始是一片农村,毫无疑问。但50年代

国家先在某村建立工厂,大型国家工厂。

开关厂,大北窑那个大厂子,北边那个798,京棉123,以及其他部门下的工厂,每个工厂的规模是职工几万人。这些大厂带来了移民和配套设施的建立。小学中学中专职高,少年宫,幼儿园都是配套的。这样朝阳由一个农业社会完成了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也就是朝阳区开始有点城市的样子了。当然还有很多的公园等等,不过公园很乱。红领巾属于三不管就是打架都去那里打。这个是老黄历,我是听来的,可能需要前辈考证,不过当时朝阳的氛围就是工厂+农村。工人和农民

2.0年代 80-90年代

京广国贸燕莎赛特代表着外资开始运作。从这里开始,工业型社会开始具有一定的商业行社会的雏形了。也是在那个年代三环通车,然后四环开始逐渐建立。以前北工大那边根本就是异次元空间。平乐园什么的都属于。那会是商业社会开始建立,长城饭店,以及那一片高楼。国贸那边,京广中心那边都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当时那些高楼奠定了后面的商业发展。使馆区随便进出,当然不能进门,有卫兵。美国大使馆将在不久遭遇变数。三里屯这会应该没有任何苗头。除了离使馆区很近。

3.0年代00-10

这个年代属于商业社会高速发展期,cbd就是这会冒出来的。很多商业中心,以前很多的老旧公园都开始复活,其中朝阳公园很有代表性。90年代朝阳公园的营业项目是骑骆驼,和西游记宫类似于现在的鬼屋。而在这个年代朝阳公园附近形成了涉外的社区。什么蓝港,对面的鬼子社区等等都开始逐渐成熟。团结湖公园,红领巾公园也从新开始修建,甚至商业社会过渡发展形成了一些会所。就在这些公园附近。三里屯开始形成酒吧一条街那种模式。你今天见到的朝阳已经基本差不多了往后时年并不是性质的改变而是规模的改变。

4.0年代10-今天

就是你看到的现在的样子,大裤衩,sohu,三里屯。快手,烧烤,小脚裤。

发布于 2019-02-14 18:57

每个区都得有一两个高大上的功能区吧 这里历史决定论就发挥了作用 各区分别强化各自已有的优势 于是东城富有了二环央企区 西城贵有了金融街 海淀静有了中关村 顺义动有了天竺 大兴南有了亦庄 昌平北有了未来科技城 而朝阳有了CBD和奥林区这两个国际化的功能区的主要和重要原因之一应该是先有了使馆区和机场这些涉外设施:)

编辑于 2014-06-26 19:37

根源应该是使馆区吧。

使馆区带动了最早的发展,包括长安街沿线大量涉外酒店和国贸。东三环一批高档酒店和燕莎、东大桥等商圈,然后逐步辐射到 CBD 及其他地方。外国驻华人员的消费力以及外企的待遇当年也是秒杀其他行业的。

发布于 2023-04-24 12:28

朝阳群众回答一下,是因为有亚运会和奥运会,小时候家在马甸,就是高粱地和黄土坡,修完亚运会焕然一新。后来家搬到了奥运村哪里,奥运村之前就是一片垃圾场,黄尘满天。现在鸟巢水立方,奥森都在那边,环境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没有亚运会和奥运会这期间的努力。北四环北五环的朝阳区,肯定发展不会有今天这么好

发布于 2021-12-24 13:42

简单说,朝阳区在九十年代有大量可供开发建设的土地,为后来的发展建设赢来无限的可能。

发布于 2023-09-01 15:02

王庆超:朝阳区最开始是建国门外日坛路第一使馆区,友谊商店,国际俱乐部,外交公寓,之后就是中信巧克力大厦,赛特,华侨村,贵友大厦,贵友大厦,建国饭店,京伦饭店,国贸,然后是东三环兆龙饭店,长城饭店,昆仑饭店,燕莎凯宾斯基,亮马桥商圈。望京是后来的事了。另外一个原因:由于有首都机场,进京迎宾大道路过朝阳,路两边要有门面。

编辑于 2023-08-20 18:48

因为东西文武真的没地方了,只能再往外走一圈。

南边叫下风,而且南城的水质很不好,不能往南走,往西是八宝山,军博,然后就是山了,无解。

剩下只有北面和东面。北面在进山之前的海淀一带发展的不错嘛。东边朝阳通州一带也给力起来了。

以后北京人再多的话,所有郊区都是市区。

大通利福尼亚州土著飘过

发布于 2014-01-27 17:09

首都机场、外交部、各国大使馆,这几个应该是原始动力。

发布于 2019-02-17 13:46